|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然而,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暴力行为的伤害也日趋严重,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人们不无忧虑地发现,原本应该用美好、纯真等词来形容的花季少年,却越来越多地与暴力、喋血、行凶、杀人等词联系在一起,令人心痛而又心焦。$ \- f9 K7 ~7 l/ I5 d8 N' B
青少年怎样看待校园暴力?哪些是校园中比较常见的暴力行为?造成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当遭遇暴力时,大多数青少年的反应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清除暴力,还校园一方净土?为此,平江区青少年舆情分析中心的法律维权小组进行了一项关于苏州青少年校园暴力舆情调查。# u2 l+ s ~" Z& M
调查人员试图透过青少年的视角审视校园暴力,了解青少年对校园暴力的态度、应对办法,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危机,并深入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社会深层原因,把握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动向和脉络。本次共调查368名青少年对象,其中高中生195名大学生173名。
5 V4 p% l) M% m# V, C 3 ^' `+ k; q. G5 U, y6 N1 `
常见的校园暴力:打架、敲诈勒索
9 i" k$ N! {; f" _7 P7 \+ t调查表明,3%的青少年被他人实施过校园暴力,4.1%的青少年参与过对其他人的校园暴力。24%的青少年认为敲诈勒索在学校是比较常见的暴力行为,约37%的青少年认为打架是比较常见的校园暴力,认为性骚扰是常见的校园暴力的有16.7%,认为拉帮结伙在学校是比较常见的暴力的占29.4%。
) g1 _0 J1 J9 A1 Z可以看出,打架是青少年眼中比较常见的校园暴力,拉帮结伙和敲诈勒索也是主要的校园暴力行为。由于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一些受害学生因为担心受到打击报复而长时间忍气吞声,因而学校的收报率较低,受害学生也就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往往是在造成了一定的后果后,学校、家长才会得知,才会进行处理。由于长时间陷入恐惧和焦虑,有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心理抑郁。
: Y; V" l. v+ U" r2 ?( K5 B2 p/ ]从近几年司法机关处理的数起由于同学的长期勒索、敲诈、抢劫、欺侮而发生的学生出走乃至于故意伤害的恶性事件也可以看出,敲诈勒索的危害不容忽视。- z; ]7 L" v- }, d4 o: x. O
* R& L; h/ ]2 Z/ k4 x
孤独型青少年容易成为被欺侮者% q0 k6 [0 N0 l% L
调查显示,当遭遇到暴力时,2.7%的青少年选择默默忍受,28.3%的青少年选择告诉老师,26%的青少年告诉家长,11%的青少年拼死反抗,26%的青少年看对方人数决定策略,5%的青少年选择先忍耐再报复等其他方式。
* t+ H9 a: ^, s) M6 z而越是默默忍受、忍气吞声的青少年越容易被长期欺负。此外,单独上下学、独来独往、易落单的孤独型青少年, 觉得自己是弱小、笨拙或多病的青少年,成绩优良、家境富裕、面貌较好易遭人嫉妒的青少年,态度傲慢看不起別人、说话及行为夸大的青少年均易成为受害者。6 x9 y* D/ q9 b9 Z
0 d+ q. N x: x& i" k7 W& ]3 [% n21.4%的青少年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方法
" P- d# Q f5 B4 J8 U+ ~5 n- Z( F在“当你心情压抑的时候,你通过什么途径发泄?”一问中,12.7%的青少年选择闷在心里,47.4%的青少年选择做点自己喜欢的事调节情绪,31.2%的青少年选择找朋友谈心,3%的青少年表示想打人,5.7%的青少年选择喝酒、自言自语等其它方式。; s) G. z# o' d, U- _* J/ j
可见,78.6%的青少年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和找朋友谈心来发泄情绪,而21.4%的青少年却选择了相对消极的处理办法,或者独自闷在心里,或者有施暴欲望,或者借酒消愁。学校、家长、社会如何帮助青少年找到合理而有效的发泄渠道,解决这21.4%的青少年可能存在的心灵隐患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S' A6 k o5 L" B. B
本次问卷“如果你有机会报复曾经对你施过暴的人,你会不会报复他”的提问中,40.3%的青少年表示会报复,59.7%的人表示不会。这表明,以暴制暴的策略存在于很多青少年的意识中,青少年在花季年龄容易染上江湖习气和暴力崇拜。; g K* z$ \, X5 x9 y
/ _( u8 ]: v0 x" V/ R# |5 F
主要成因:帮派冲突、情感问题8 H3 s( F# @9 f7 @* z# n
13.4%的青少年认为造成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是贫富差距,28.6%的人认为主要原因是男女感情问题,33%的青少年认为是学校帮派冲突,17.8%的青少年认为主要原因是电视、游戏的引导,5.4%的青少年认为是学校教育问题,另有1.8%的青少年认为是其它原因。
) X4 ]& M9 X4 D3 u0 x0 t; W可见,校园帮派冲突和情感问题是造成校园暴力最主要的原因,而大众传媒不良内容、暴力游戏的不利影响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校园帮派冲突方面,需要学校及公安机关加强管理,对违法学生依法及时处理,以有效遏制帮派势力。此外,对青少年两性情感的正确引导也是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重要内容,家长和学校必须谙熟、摸透青少年的心理,走进青少年的精神深处,诚挚、平等地与他们对话。
: X$ [4 T3 ~8 f) l( H在大众传媒方面,暴力文化之污染难辞其咎。当前文化市场传播的淫秽、色情、凶杀、暴力、迷信等出版物和影音制品屡禁不止,相当一部分网吧老板为追逐利润而对学生浏览不良内容听之任之。这些有害内容的侵染容易使青少年在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时候,对强权政治、黑恶势力、暴力游戏与灰色文学产生认同与膜拜,从而引发校园暴力甚至犯罪。& O$ }: u; h1 `, A9 O
r$ n6 G/ y4 u4 {3 `- w
深层原因:对人的单一化评价、家庭温暖的缺失
7 c% }. Y0 p5 G- f/ W! v0 e校园暴力的增多,究其深层原因,首先是刻板的应试教育。根据问卷,在学校里接受过面对暴力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的学生只占47%,说明目前在学校,单一的应试教育还是主流。应试教育使一些学生在这样一个单一化评价的教育体制下被淘汰,与此相对应,这些孩子在社会上的成长、就业机会也被剥夺,被应试教育淘汰基本等同于被社会淘汰。有分析人士认为,被双重淘汰的孩子成为受歧视的群体,心理产生挫败感是必然的,更可怕的是他们心中还会产生严重的反社会倾向,反过来报复社会。而根据犯罪心理学的观点,犯罪分子通常会选择比其弱势的群体作为侵害对象,因此未成年人的侵害对象往往都是同龄人。
* d8 F$ X t1 [* q* B( v, |其次,传统家庭的解体又导致家庭对孩子的控制力急剧下降。不仅传统的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不复存在,对孩子的多层管理不断弱化,多子女之间的互相竞争、互相监督也不复存在;而且,现今婚姻的脆弱也给青少年带来巨大心灵伤害,尤其是很多离异的家长放弃甚至拒绝对孩子进行管理,这也导致很多青少年走上歧途。$ k5 z* q, |# f# F9 O( E+ q
# f* L3 x; x% E, l1 c1 @0 p$ L( G
对现状的反思
8 Y1 n# B/ N4 }根据调查,只有5.7%的青少年调查对象对通过一定的国家的、社会的、家庭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表示悲观,可见绝大部分的青少年对国家、政府能妥善处理好该类问题是充满信心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暴力犯罪的危机,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家庭、学校、社会真正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2 Y/ Y8 V' i$ E- W8 u; q# ?" p家庭和学校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改变应试教育体制,真正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学生的潜能,多教出全才而不是书呆子。政府应继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强化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使他们通过正确的途径解决暴力问题,同时通过一定措施增强青少年对社会的安全感。大众传媒亟需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提供更多适合未成年人发育成长的栏目和内容;同时,也需要加强有关部门对暴力传媒制品的监管,清除黑色传媒内容对青少年的毒害。5 O4 W* s' F+ H0 k6 G _' I& o$ l9 S
/ t: g. h4 A; v# f4 u1 e转自团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