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已拿到大学毕业证,却留在学校,被人们称作“校漂族”。 3 j6 r7 y! q4 Q* b* H
是什么让他们继续留在校园?
4 k) ]9 M- [$ V, ]5 `; N/ x: k; U" O+ a. o
“留校”背后 8 D' N' C4 c0 Y. K0 P0 x$ G
( r5 @7 z; K K$ |9 S7 j c0 P 没找到工作、舍不得校园生活、作为过渡期……那些选择“校漂”的大学生有不同原因。 + v6 D: p9 i7 ^
' [) j* W" \" U* \( e' ], w 黎容旺,某大学新闻系学生,今年6月毕业后一直留在学校,他说:“我一直在学校等选调生的结果,可一直等到7月底才知道选调生我没有考上。” ; b: ^9 {/ e7 y4 B
0 w! v1 _$ H6 [ 黎容旺曾担任学生会负责人,学弟学妹们对他很熟悉,恰恰是这熟悉,让他多了很多烦恼。他说:“我内心特想快点离开学校,因为呆在学校很尴尬,碰到谁都会问:你怎么还没离校呀?” 3 G7 e! [& \- S
3 b, y+ A) b: `% o 像黎容旺这样的“校漂族”目前在高校中还有。
; q9 [6 B* s, k( B+ G! G5 j. A/ n! m" |3 U! Z5 X 随着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一些大学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避开就业压力,考研成了他们的选择。去年毕业的王锋柯是典型的考研型“校漂族”,他去年参加一次研究生考试,结果没考上。王锋柯就在学校租了房,继续考研。他说:“我愿意呆在学校当‘校漂族’,学校安静,学习氛围浓,图书馆资源丰富,食堂消费也便宜。”
+ ~" d6 M O, J6 Z8 }5 ^) r' A/ E% B+ F3 c 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出国。为了补习外语,他们毕业后留在校园,成了“校漂族”。唐娜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找到满意的工作,父母让她出国,认为出国留学几年回国后能找到好的工作。暑假里,唐娜报读了雅思培训班,她在学校租了房子,成了“校漂”。她期待培训结束并通过雅思考试后,能去国外继续求学。 6 K; f. j* V/ Q2 q G8 B% p/ A2 O' \2 r* k$ r! I
也有一些毕业生当“校漂”是想继续感受和回味单纯的象牙塔式生活。大学里的宁静、闲适的生活环境令他们留恋,BBS、球场、图书馆、实惠的食堂,这些都让很多人不愿放弃“学生”的头衔。有些同学每月在学校里花着父母给的钱,不急于找工作,他们说:“不急,玩段时间再说吧。”5 D1 R/ X: r" u! S, S
$ l( U" c2 I! Y3 L( @ r5 e 众说纷纭/ v# \' O% V0 d0 S+ V; |* [4 o- }8 J2 @' q
当“校漂”成为一种选择,社会对他们的态度怎样呢? 5 m3 [, }8 H8 ]0 h) p+ u# E; H2 y8 L. U0 }
大多数人认为,“校漂族”之所以在学校周围滞留,是他们大学四年学习不努力,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没有考虑好。 9 d, O* |0 z1 C' V, I1 K6 _+ e) T1 N- I2 g) r" h3 G$ L7 ^1 @
一个已工作两年的大学毕业生认为,人终究要进入社会,大学生毕业后不应继续选择在安静、温暖的校园里生活。 + W& d: J/ R2 W/ u" X
, Z- D: S/ V7 t5 ]6 }2 i
即将大四的陈立萍说:“他们毕业了还不走,占用了我们学校的资源,有点不公平,但是如果是为了第二次考研,倒是可以理解。” : Y/ H4 L" d# U; }! z: a( B* U; l2 P; P( J5 T9 T+ x
也有学生说,看到以前那么优秀的师兄师姐毕业了还留在学校,就觉得心里没底,对自己也担心起来。 % J, m# S/ k, ^* k6 J. g: r
$ Z4 @" `. H) T( N7 Y 很多家长表示,不赞成自己的孩子当“校漂”。一名毕业生的家长说:“毕业了还在学校呆着,既没有工资领,又不能早日在社会立足,要是等到我们老了,孩子还不能够独立,怎么办?” d- n) b: a' f8 r$ Q/ B; h o7 v
7 y' @. A& l* W: |2 Z( X 南宁天露心理咨询工作室的赵教授说,“校漂”现象或多或少表现出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对社会的排斥,他们希望生活在“温室”里,对校园产生强烈的依赖感,这也如同温水里的青蛙,当你觉得校园环境已经不适合生存下去时,想跳出去已经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