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松绑”后怎么办6 u# G! N; b) `' W3 S, W) T# H
2012年09月05日08:27 来源:光明日报+ g/ C! |! H; k+ z: k; u
8 H Q) I* w, e' O9 ~* j! b5 D 北京“7·21”水灾已经过去,但在房山区娄子水完全小学,操场上的淤泥和面目全非的塑胶跑道,依然能让人想起水灾当天的景象。
0 Z1 F8 i: p V4 h7 V 8月的一天,近百位志愿者义工顶着烈日在这里清理淤泥。娄子水完全小学的马校长说,多亏了义工来帮忙,学校才能不耽误秋天开学。
3 |5 i: V0 Y. w6 s! I
义工们是在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组织下赶来的。“等到天气凉下来,我们还会过来开展更多的公益项目。”该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志斌告诉记者。
+ U1 h+ f& J9 {. N 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是一家典型的实行“双重管理”的民间组织,由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管,并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注册。不过,陈志斌强调,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只是暂时的主管单位,今后,协会将脱离该办公室而发展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实现自我管理。
5 n+ N- s+ C- \/ P
事实上,近段时间以来,政府部门频频发出信号,社会组织将逐步取消主管单位,改为直接登记。这意味着我国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开始破冰,进入发展新阶段。
$ m4 X! ]6 v; {: Q9 n “开放准入是一项重要的改革。”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说:“但更重要的是,放开以后怎么办?我国的社会组织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监管水平,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促进发展、加强监管,将是系统工程。”
" L, i" E( e0 `3 l- f0 e% Z* s 直接登记是发展趋势
0 o$ X0 J9 F* T4 k2 O 我国现行的社会组织管理法规,包括《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这些法规均要求,社会组织获得“合法身份”,须先获得行业主管部门审批,才能到民政部门申请登记。
' B5 |& A4 v6 F5 { 但是,随着公众对专业化社会服务需求的高涨,随着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双重管理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仅以养老服务为例,截至2010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78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约3300多万,大体需要养老护理人员1000万人。但目前我国社会化养老机构严重缺乏,专业护理人员更是奇缺。双重管理体制的高门槛,把不少有志于开办养老院的热心人挡在了门外。
* ~- d; p! n2 R8 d' `9 S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景天魁表示,过去人们理解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主要是资金保障,这通过政府发放社会保险金等就能解决。“但社会发展到现在,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这就需要开放准入,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特别是养老、慈善等服务型社会组织。” ! \! @/ x2 v% Y
据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仅有46万个社会组织拥有合法注册身份,缺乏正式身份的则达到数百万个。要求打破体制束缚的呼声越来越高。
9 R! c- f- X2 j* J8 h" G& ` 对此,各级政府发出了积极信号。
7 ^: j2 [; p) L$ R: ~ 2011年11月,广东省民政厅提出,从2012年7月1日起,除特别规定、特殊领域外,将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
- `9 S5 Y. Q& R. h* h. i* ? 2011年12月,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表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将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推行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并会同有关部门依法监管。
^ j2 L1 I/ s% o
今年1月,北京市也提出将研究推动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向指导单位转变,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和社会服务类四类社会组织,无需再找主管单位,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
& E5 Y4 M$ b; @4 t C" m; H 另据了解,与社会组织管理有关的三个行政法规的修改,已经列入了计划。
7 L' T. p5 D; z- \1 e5 Z8 A
“降低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是大势所趋。”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主任赵一红告诉记者。 " ?' C# ^: B4 @+ L
培育扶持是政府责任
! P' E5 R5 v- C$ v/ k* Y 随着政策层面的逐步放开,获得正式身份的社会组织将不断增加。
4 T3 f- T* ~ p+ I Q
“在不远的将来,社会组织登记注册将变得很容易。但注册完了之后怎么办?怎么发展经营?这可能是更重要的问题。”陈志斌说。 & W' D9 A, ^* w2 w
目前来看,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专业化程度也不高,从业者鱼龙混杂。经常参加行业会议的陈志斌不时会感到尴尬:“因为同行们在一起开会,可能各种人都有,带着各自不同的目的。但真正关心公益、有志于公益事业的人反而不多。”
' E1 d1 y" F. ^* v) W5 k 就国际经验来看,不少大型社会组织都开办了自己的经济实体。陈志斌表示,我国的社会组织不能只满足于向社会伸手要钱做项目,也应当学习国际经验。他透露,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正在筹备建设自己的超市、幼儿园等实体,目的是实现“自我造血”。
: U3 I, ~5 e: p7 s3 Q “我们要变‘伸手要’为‘自己造。’”陈志斌强调,“作为非赢利组织,社会组织并不是不能有利润,只是不能将利润用于分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办一些实体,在运营中发展自己,然后将利润用于公益事业,这是很好的思路。”
3 Z* f- J8 f( H$ a 金锦萍则表示,数量增多之后,社会组织会呈现“有生有死”的局面,“这些就像办企业一样是正常规律”。但她同时认为,要尽量避免由于主观上的原因,导致社会组织生下来长不大。所以,政府有责任进行扶持和培育,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7 Z; c: A: `: n) t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给予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和采购公共服务等方式对社会组织进行扶持。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出台示范文本、指导意见等方式,柔性地引导社会组织向良性方向发展。
# C+ C( P4 H9 R1 {$ C, R
开放准入须加强监管 ; Q5 k1 j, `2 {+ Q7 |, q
放开直接登记之后,随着社会组织数量的增多,会不会又出现类似“郭美美”的事件,甚至违规违法行为?这是不少专家学者的担忧,也是社会公众关切的问题。
6 I9 Z) Z# [* u8 n6 ] 实际上,除了束缚社会组织的发展,现行双重管理体制屡遭诟病的另一点原因是“重登记、轻管理”。也就是说,公权力在社会组织的设立阶段干涉过多,一旦设立,对于社会组织的监管却又过于宽松。这是一些社会组织和慈善机构不断“出事”的重要原因。
) C1 x9 w9 N% v8 r 金锦萍分析说,按照现行法规,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享有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的权力,而业务主管单位只是协助、配合登记管理机关行使这一权力。后者没有明确的法律授权,自然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而前者虽有查处权,但由于人员力量薄弱,主要精力放在登记、年检等事务上,无暇顾及对社会组织的日常监管。
% o5 d: @$ U g/ n. z7 |" @: m
专家指出,双重管理看似严格,却存在监管的缺位。所以,登记环节的放开,必须辅之以有效的监管。否则,监管缺位引发一些负面事件之后,可能又会“回潮”走上双重管理的老路,这对于社会组织的发展不是好事。
& s$ M( c$ z8 T U9 ~ 金锦萍认为,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一是要通过立法明确监管机关的权限、具体的法律程序和执法措施。二是通过设立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内部监督。三是通过一系列规范实现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共同的价值。最后,还要通过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全社会和新闻媒体来共同监督。”(本报记者 王逸吟 龚亮)6 B0 ~, R8 K7 _* M4 Y
3 z0 g$ a4 A+ R# |5 f; R+ i. L2 }4 U; K* ^! r
2 ?" Z9 L# h$ o0 p6 [
0 U0 y0 ^- C& |, A2 ^# `. l; R3 V$ r _ T
- {5 @" r' [% `1 z- U原文链接: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0905/c49156-18921980.html ' x1 u; q0 `: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