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0 O1 u( t7 o 另外一位心理学家Edward L. Deci在1969年还进行了一次略为抽象的心理实验。他把随意选出的大学生分成两组,玩一种叫Soma的积木游戏。这种玩具可以拼组成不同的形状,玩到复杂时非常具有挑战性。两组学生要花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按照规程玩这种玩具。第一组被告知,他们每按纸上的图案拼组成一个形状,就能挣一美元。按照1969年的物价,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钱。另一组学生则没有任何奖励。半个小时一到,主持实验的人告诉大家:“请等一下,我出去几分钟印出有关问卷,请各位填写。”但他出去后并非印制问卷,而是通过秘密观察孔看看屋里的动静。结果发现,拼组一件能挣一块钱的学生,基本就不接着玩儿了。而那些没有挣到钱的学生,许多反而是欲罢不能,用这些积木堆造成许多意想不到的形状。 - H/ i& p% P& E ! V- T# r' Q, F' e" X; K0 Z Edward L. Deci把这些实验结果归结到一个问题:是什么能有效地驱动人们的行为?是内在动机,还是外在控制?二十世纪上半期美国的心理学,大致被斯金纳所代表的“行为主义”所主宰。其核心理论是:人的行为是被环境的“强化效应”所塑造的。你的某种行为一旦受到环境的惩罚,你就本能地回避这种行为。相反,你的某种行为一旦受到环境的奖励,你就会重复这种行为。通过考试、升学等各种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也建筑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3 R3 a9 @9 {" G. l' q) M
7 R9 a+ ]- ]$ ?# L* E" ` y$ h7 |
战后美国心理学的主流,则推翻了这种行为主义的统治,“积极心理学”由此崛起,并深刻地影响到了教育领域。从“积极心理学”的立场看,“行为主义”的环境强化论,着眼于外在控制,避而不谈内在动机,或把内在动机简化为对外在控制的反应。上述这些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动机一旦被简化为对外在控制的反应,人就变成了一个被动的动物,即使自己希望达到外在的期求,也往往力不从心。而从外在控制中获得充分自由的人,则有更多的自主性,更可能被内在动机所驱动,结果达到一种高度警觉、好奇、兴奋、乃至狂喜般的升华境界。/ P& ?# m n" x7 [3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