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538|回复: 1

[华西] 成都公益孵化园——落空的公益孵化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4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w8 }# F" V. A  ^1 y9 |* c! I! i3 Y
      2012年10月,深秋的成都褪去了几个月前的灼热。几经挣扎,来自台湾的徐启智,痛下了离开的决定。* {& j  Z; ]+ U7 `% I

5 A/ W8 w4 }4 c* @# p) ]% ~  几个月前,就在这个地方,位于成都市高新区的公益组织服务园区,从一楼空地到楼上的花园平台,站满了从全国赶来参加开园仪式的人群。台湾中央大学江明修教授发出感慨,成都将要成为中国公益的中心。. P3 |0 `( s% C1 m0 L9 F
7 k3 x! W* }4 p" V
  当时,服务园副总干事的徐启智,同样是干劲十足。在这里,他要孵化一个公益之都。- E7 ]+ z: E' x$ x% ^9 B8 s
, V6 Z0 T4 |' O
  “从你们搜集的信息来看,我在成都的尝试,大家认为做得怎么样?”半年多以后再次接受采访,徐启智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自信。9 N. [3 x2 X* n, G2 R( |$ K' n
4 e3 w: y7 u. O
  “整地造林”的成都
" Z& x2 P# C9 z+ B" _& i) p
9 n0 v9 s( Y/ ^" {1 A9 p6 b
  2011年10月,成都市委35号文件《关于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实施方案》出台。文件明确提出,要成立市级的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 |. C0 T$ @: k  S4 [- C
3 d; N6 [$ `3 D: j+ ~
  六年前,上海浦东产生了第一家公益孵化器NPI,为初创期民间公益组织,提供场地设备、能力建设、注册协助、小额补贴等等服务。以上需求是公益组织初期最亟须的资源。' ]7 F7 ]2 D- S

( T- }! h4 s; H( a  后来,NPI分别在成都、深圳、东莞、南京,设立了社会组织孵化器。伴随着NPI在全国各地的扩张,公益孵化器在短时间内被大规模效仿。) ^) A( ^' l: D7 O

; u  o' h# H3 i6 N' U  到2012年,广州、杭州、顺德、佛山、宁夏等地,孵化器也迅速涌现。在上海,更是出现十多家以公益孵化为业务的机构,公益孵化在全国范围内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 W7 B' K; O( ]% F" d0 T5 ?- a' H$ ]+ S" ~
  成都,当然也不能落伍。
- k7 K5 S. y6 }# N- j7 y' w' N; ]' }
  在这份35号文件中,成都市委要求:2012年1月底前,市社会办、团市委、市民政局等机构,要一起协力建成社会组织孵化园;在初期,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和公益组织服务园为重点筹建对象。/ [2 ^6 t: z5 D  N
& T) k# v* x) }
  这时,一个年轻人进入成都市政府的视线。来自台湾的青年徐启智,在中国台湾和大陆拥有多年的NGO从业经验,也曾在恩派工作。) K" n7 ]5 o) G; j

8 E; G1 a7 M6 K" T  成都政府认为,徐启智既了解大陆的情况,也可以带来台湾的经验,决定请他来“操盘”成都公益服务园;同一批被请进来的还有毛帅、马婧炜等,几名徐启智在恩派的老同事。
: r0 x; ~6 ?9 e7 }" S" Y6 M- e' N  W* U
  在这项工作上,成都市政府体现的决心和诚意,让徐启智干劲十足。在借鉴台湾经验的同时,他决心探索一条不一样的本土公益道路。徐启智请来他在台湾苗栗社区大学的老师、台湾中央大学客家学院院长江明修,在和江明修的交流过程中,一个“大孵化”的概念也因此产生。  q% c5 `' J4 d' b8 P& B

6 j3 E, B7 ~; g, y1 L$ ^( R  他们的共识是,重点不单是圈在某个园区,而是要营造一种社会创新的城市环境,正如苗栗社区大学一样,孵化器是构造一种生态,不仅是建立孵化社会组织的小孵化器;是要建具有成都特色文化,以及公益土壤丰厚的大孵化器。) {7 R+ p) y: H; ^+ ?

) F/ b* X( q2 s: c% @  “我们要做的是”整地造林“,让成都整个公益环境好起来。”2012年6月30日下午,“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开园”分论坛上,徐启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有着诗人情怀的江明修,对成都也有着同样的美好怀想。他认为,成都具备打造成公益之都的天时地利;成都的特质,能够在整个成都营造一个好的公益环境,更可能成为中国面对世界的公益窗口。
% ]/ m, t. C$ _4 m' Q7 ?+ @3 J; D% z* ?" _' n% @2 n5 p3 l
  当然,服务园真正的主导者,依然是政府部门调来的官员。有五个实际的管理者来自社会办,另外一个来自青少年发展空间。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成都市社会办并未归到政法委的下面,而是作为宣传部的下级单位,可以更多地关注社会建设。此举,也曾深受业内人士的称道。6 J- p, F+ N1 x/ I7 N# I

& e% N3 H/ A$ ~% a1 @) S1 Y" j  时任成都市社会办副主任、文明办副主任蒋蔚炜,自称为成服务园区的“幕后黑手”,他对自己“黑手”的身份津津乐道:“黑白两色才能成就大熊猫的美丽,成都的发展过程中又怎能少了社会组织的颜色?”
9 a+ B- A/ l0 ?  v  V, n1 `& B3 E8 u& s% {
  紧接着,由他担任办公室副主任的成都市社会建设领导小组,是服务园区筹备队伍中最顶层的一个部门。大半年的时间里,他和他所在的领导小组促成了三件事情:统筹和协调各个部门共同推进服务园区的成立;由政府注资3亿元成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用以聚合社会的人才、智力和资金,调动企业的活力,通过购买老百姓关注的民生项目,为社会组织提供支持;构建云公益平台,打造一个网络版的孵化园区。
7 @3 Y3 }0 |) x5 p7 k7 d* ?. l6 k% l% L
  在这个政府官员占大多数的管理团队中,徐启智预料到他将面对的困难和风险。
& c6 ~* F: Z; S7 Q% q5 Z1 M! l/ \8 e
  此时,成都正面临政府换届,换届之后政府风向是否会变,难以评估。在一系列问题上,服务园也需要与政府磨合。有时候,他差点忍不住要拍桌子。
9 u( C- ~+ T8 |1 g: \& Q
9 k* ^3 \9 \  E* c' |  “毕竟是西部的城市,有时候,沟通会变成我给官员上课,有些人还不一定听得懂;还有些领导强加意志,时常不可避免地给一些‘指导性意见’,让我们比较头痛。服务园在我掌舵期间,我最多只能妥协,不会被控制,在根本原则上不会让步。我跟他们说,不行我就走。”  V0 f- {. S0 U6 [( y! F
! [6 X7 r: p( j3 e+ Q
  领导班子的变动
2 m" \0 T  D- W# ^: b% t
6 v% }$ ?8 O& L
  早在2012年6月29日开园当天,喜庆的背后藏着一双双犹豫的眼睛。成都一家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说,他们的机构这一次未入驻园区,一方面是有了自己的办公场地,另一方面,园区目前提供的服务他们不太需要。2 O. [7 J4 \7 ~
2 z3 [7 r6 R8 e0 x1 |
  服务自然是需要的。
+ @, d! v: r3 j( D
( M# e4 z9 ]' A& k  地震以后,整个四川省的NGO组织出现大的增长,但是,与国内许多地方一样,成都NGO也面临人员流失、资金来源缺乏等难题,不少机构因缺少资金,一度面临“休克”。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的创始人之一高圭滋介绍,2010年低潮时,灾区只有50多个机构还有项目经费支持。
- B* \: g& C% C% e7 n9 N* I5 O: Z
9 }. Z  y" {& t- l4 Q  关键是提供怎样的服务。
! u; O1 Y; F3 n/ j9 ?- O) V: B* `
: d9 U* X1 {! @3 F1 w  当天论坛上,清华大学的邓国胜直率发言:“成都一定要实事求是,千万不能只是在物理的形态上山寨一个恩派模式,盖一座楼、弄一些办公设备、圈进去几家组织敷衍了事!”
+ p5 ^0 z* G) I
. Q: c. |1 r" u& D% H1 Z7 z6 `  资深的NGO人邢陌则持以相反的态度。“建设过快又如何?孵化器的规模过大又如何?这些组织已经产生了,这是政府和社会都不能掌控的;所以,服务园区才想办法给他们一定的服务,我支持这种‘大跃进’”。7 G7 P4 R; C6 n; X7 ^

$ n: K. w8 A# ]8 w2 ~% ~1 Z  当然,更多业内人士依然是报以积极的态度。但随之而来的,是真正的运行和困境。  V. M! ?) F: ~

: Z0 T) A. c0 ?; x/ }0 y: r7 F  很快,刚刚建起的服务园就发生变故。因为上层领导的变动,社会办重新归回到政法委,四个社会办的工作人员被调去筹办一个财富论坛,而和徐启智一起外聘进来的几个管理者,也相继离开。
$ m& c; |* l4 f, y6 O7 o2 L( u( u) I9 X* l
  马婧炜负责的是服务园区一块重要业务——社区服务。她是香港中文大学社工硕士专业,女孩一直活跃在多个公益项目的最前线,正因为这个优势,服务园赋予她的角色,是社区和公益组织之间的一个“媒婆”。8 J) H6 t6 W2 U- T* v; _; Y# `; w  g

3 a$ F* y, I6 t5 g9 ~  q/ @  “我的工作是在政府和公益组织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在了解社区的需求以后,把合适的组织或项目推荐给他们。”但从后来入驻机构的反馈来看,这部分的工作开展得并不理想。因为各方面沟通的困难,马婧炜在努力了一段时间后选择了休假。
' L0 e' J% q; E% `8 O: z* h
* a( p5 C; r7 V2 v  “成都政府也还在探索中,每走一步都很小心,又很犹豫。”如今,不太适应的毛帅成为这里唯一留下的外聘人员。- r; o$ u  V1 K

! v+ u" z' [% p/ H2 @  |  据成都的业内人士称,领导班子的变动使剩下的人不知所从,而成都的一位NGO同行指出,自从去年7月份到现在,似乎再没有什么大的动静。+ e) x+ y; K: N

' W- l9 [7 t2 _' y# F  惨淡的公益孵化园
4 Z2 a/ O, I# k4 P( E9 E- O0 v2 i' _$ T0 H$ u$ l+ X& h
  要不是一家公益机构在服务园附近的小区做活动,一位一直想要做志愿者的业主,根本不会知道,这五层高的大楼竟是一个公益组织服务园;大楼的三层,还有十多家供她选择志愿服务的公益组织。
6 j) p5 h7 ?# y4 y  e/ h- x" ?# @& ]! M
  尽管只是从楼上楼下的距离,在这里入孵的社会组织,却觉得自己和社区已经很远很远。3 }( Z* h3 J  e% ^  q; o
+ l( C: Q6 E7 e) j  c/ g! K
  2012年9月份,十多家入驻机构和服务园区的运营方,进行了一次艰难的谈判。按照之前的承诺,入驻孵化机构的组织,每个月可以得到5000元的小额津贴,用于机构的人事和行政开销;然而,从7月份进到这里,不过才过去两个月的时间,运营方就单方面修改规定,要求5000元的小额津贴中,只能有不超过40%的费用作为行政,其他额度只能用来做项目,此举引起了孵化机构的不满。为此,几家机构联合起来进行了协商,依然未能使运营方继续之前的承诺,几经周旋,行政经费又从40%调整到50%.
. L9 D+ C; |+ K+ r, A/ i
" b5 H2 G7 [, P% C8 I, B  “看服务园开园以前周密筹备和开园时的大张旗鼓,谁也不会想到他们不兑现承诺。”园区内一家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如是说。而实际上,没有兑现的承诺,不仅仅只有5000元行政经费这一条。在入园以前,运营方还承诺,帮助园区内的公益组织进行资源的对接。但入驻以后的半年时间内,只做过一次社区需求的对接,跟企业的对接更是没有。就连周边的社区都不知道这里有一个公益服务园。
6 R  m, D1 p7 }  T8 ^( M& Z5 _3 j' `6 H6 G) X1 G' |  w
  “类似的空炮还有5万元落地项目的资助,原本说好入驻当年的年底,会给机构发放最高5万、最低不少于2.5万的项目资助款;但现在已经到了2013年,当初承诺的钱依然没有到位。”
# l& L. F- c7 h1 w6 J
$ U6 a1 S/ d  K- d  M; Z% g% B  没有资金和资源的对接,剩下的就只有能力建设和培训,但园区并没有提供系统的能力建设课程,只是随便找了些人拼拼凑凑地做些培训,有的甚至算不上培训,顶多只能算是分享。6 ?4 z: L' {- r3 n2 y8 J
# b$ g' T' \( O$ {
  “唯一的收获是得到了一个民办非企业的身份,现在最早的一批筹备者和工作人员也都走了,我们无论是留下来或者是离开,意义都不大了。现在剩下的盼头就是这每月5000块钱的补贴。”' A: g% |; K* J0 r9 c# S% U
& X: p5 z. A* G. u% H' b$ K
  尽管如此,还是没有人选择离开,进了孵化器就等着给钱、给工位,这已经成为很多入壳组织的一种习惯,业内人士也因此而担忧,孵化器会滋生出一批“温室里的花朵”。
+ i7 I( J4 h/ N+ \4 [, p$ g: T! {
  就这样,由政府主导、一个原本有着良好开端的好梦,最终归于流产。而当初政府给出的那些承诺,也就这样一个个落空。# q+ W- k  o3 ]+ ^! e/ L+ S7 w% F
2 g+ V% Z" l6 H7 t' G6 |
  症结何在?
- n" u4 F) ^9 B7 T8 `% s9 n

5 Y* m* S3 ]+ ~% \$ ?  在中国发展六年的公益孵化器,如今开始面临自身发展的困境。  S1 j3 v# f. E2 I

0 j  E& p- A6 D1 o& k, J  “就目前而言,调整前路远比彼此埋怨重要。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整个公益孵化行业缺乏更科学的行业标准、缺乏评估标准和退出机制;参与孵化器建设的各方,还没有站对位子。”北京华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饶锦兴说。
0 N( E4 v4 D+ q" e9 N; s& M4 Q, s8 j: d) z8 @3 V
  实际上,谁来做孵化成为当前众多孵化机构不能回避的问题。在南京,以执行项目起家的一家著名基金会,在做孵化机构的时候,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 J1 _# G9 j: ^) d8 l3 r) L% U$ N
  “主要的问题是角色的**,一方面他们吸纳资源用来支持我们,一方面又自己做项目,在一些政府采购的项目上,本应该成为我们支持方的孵化器运营者,又成为了我们的竞争对手;而另一方面,他们能在能力上帮助我们吗?干得好是不是就能教得好?”当地的一位NGO负责人,对这种既当裁判又当教练的情况十分不满。; N3 R3 Y8 p! Q7 l6 F
) q$ ~0 A2 i# @( h8 ]2 P5 p) r
  “为什么领导检查工作我们就得去夹道欢迎?”浙江一家公益孵化组织的负责人,常常被这样的抱怨问得无言以对。四川小张所在的公益组织,是一家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机构,也有幸被孵化器接收,但自身的事务已经很繁忙,却经常被政府的人叫去社区清理楼道里的小广告。“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跑腿的’”,她说。$ x- m- n! O9 `5 E

' ?, v7 M2 C) {+ [) P4 c& s4 B6 }  “官僚习气在众多的非营利组织孵化器内部蔓延,以至于很多草根组织将孵化器当成‘二政府’。很多在孵化器里工作的从业者也常常因此感到苦恼——每天有大量的时间被毫无意义的文山会海淹没,真正和入驻机构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对公益组织而言,孵化机构的凝聚力不够,大家都认为这些人和政府是‘一伙的’。”一名曾从孵化器出来的资深人士如此总结道。
* r3 r" K/ k6 j6 e8 h" L, {* G3 P8 n1 z9 q* i9 f6 }% ~
  谈起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的问题,徐启智认为,中国大部分的社会资源依然掌握在“存量”也就是政府的手中,并寄希望通过与政府的合作推动第三部门的发展,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成立之初,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几经努力,并没有建立起他想要的那种对等的伙伴关系,最后不得不黯然离开。
, _2 l( p5 G/ S4 F5 f, T0 u7 _% T9 U6 C7 M
  半年以前,他在恩派的一位老同事就曾有过类似的探索——由一家企业出资成立了孵化中心,但因为这家企业主“观念落后、不懂公益”,合作只持续了一个月双方就分道扬镳。在政府强势介入公益孵化的形势下,这是众多孵化机构共同面临的困局。. A! n3 K* t  N) X0 `4 q% `
' |) `0 V  H2 V
  实际上,不管资源来自哪里,保持孵化器本身的独立性很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多样化的、相对平衡的收入来源。作为公益孵化的首创者,NPI已经开始探索新环境下的新型公益孵化器,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主任吕朝说,这一次的探索既是创新,也是回归。
  d# ]* ]" P% F  j3 o4 h, _1 G0 y( d* d: ?9 z' R) \
  如今,离开的徐启智,正在筹办一个有企业参与的新的孵化器。说起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的这次经历,他沉思再三,只说了四个字——政治风险。2 D+ \/ e" i) i6 q' x" G5 \2 N
% a$ S+ x" n& l& [" z  @; M( b: k
  良久,他又补充说:“尽管不理想,但我觉得有价值,因为我们是在试错。”

( Q- \$ E' G% a; U5 x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5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唔,很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李越老师直播间|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10-20 16:21 , Processed in 0.062018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